朋友,阅读本文前,您如果能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,点点星光也会汇聚成光,您的支持将我最大的动力。
中国高考的发展史,也是一部人生起落的见证史。
高考就是薛定谔的猫,有人抓住机会超过了别人,有人反而被别人反超。
图源:花瓣
教育部今天上午发布消息: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,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。
一时间引爆微博热搜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
不过,“靴子”终于落下,也算是给了所有人吃了定心丸。
今日盘点一下历史上高考的发展史,看看我国的教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日的成熟:
高考历史变迁
1905年,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,从此高考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1936年,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。高考自主出试题,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,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。
1949年沿用旧制,高等学校单独招生;
1950-1951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,才子供不应求;
1952年,首次建立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。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,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。
1952年准考证,图源:360图片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废除高考,高校停止招生,十年广阔天地大改造。
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,恢复招生。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。
1973年,文革中唯一一次高考,因为出现“白卷先生”张铁生事件而流产。
1977年,恢复高考。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,挽救了中国教育,也挽救了整个中国。
1981年,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。
1983年,教育部正式提出“定向招生,定向分配”的方法。高等院校实行定向招生,
1985年,教育部规定: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。一向由国家“统包”的招生制度,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“双轨制”。同年,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,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、数学两科的试点。
1985年以后,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。先是将理科7门、文科6门各减为3+2共5门,上海则实行3+1方案。同年,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。
1989年8月,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。
1994年,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,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,结果非但减不了负,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。同年,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,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
1996年,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,高校学费开始增加。
1997年,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。
1999年,扩大招生规模,,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。同年广东率先试行“3+X”改革方案,生物、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。
20世纪后
2000年,一直由国家“全包”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,招生并轨改革完成。
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。
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。
2000年-2004年,全国开始实施“统一高考,分省命题”的组织方式,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。
2008年,四川大地震,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,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。
2012年,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,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。
2014年,上海、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,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,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+2(选考),选考实行赋分制度。
2016年,除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5省市外,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。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。
2017年,被称为“新高考元年”。新高考在浙江、上海两地展开,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。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“两依据一参考”和考试科目“3+3”。
2020年,经党中央、国务院同意,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(以下简称“高考”)延期一个月举行,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。
整个高考史,正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史。
高考即社会,是社会的缩影。
我对高考的理解:不论成绩理想或者不尽人意,那份阴差阳错的精彩不会决定你的一生。
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
2020,高考加油!